2018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
世界銀行集團最新發佈的《2018年全球經商環境報告》表示,過去一年來,119個經濟體的政府進行了264次企業改革,以創造就業機會,吸引投資,變得更具競爭力。在經商環境便利排行中,紐西蘭、新加坡、丹麥、韓國以及香港名列前五,美國、英國緊隨其後,臺灣排在第15名,中國位居78名。
今年是第十五次經商環境報告。自2003年專案啟動以來,全球商業監管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接受並促使了資訊技術的進步,以減少官僚主義的障礙,增加透明度。
報告注意到,自從開始監測世界各地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現已經進行了3,188項商業改革。 15年來186個經濟體進行了3200項改革
"當商業企業獲得蓬勃發展時,創造就業是國家和社區可以取得的轉型成果之一。公平、高效和透明的規則,改善治理和應對腐敗,提高經商環境." 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克裡斯塔琳娜·喬治亞(Kristalina Georgieva)說。
發展中國家進行了206項改革,占改革總量的78%,撒哈拉以南非採取了83項改革,連續兩年創下了該地區的紀錄,南亞進行了20項改革。大量改革主要集中在改善獲得信貸和登記新業務,各改革38項,促進跨境貿易的改革有33項。
紐西蘭、新加坡和丹麥在年度經商環境排名方面位列前三,其次是韓國、香港、美國、英國、挪威、格魯吉亞、和瑞典。
根據改革的情況,今年改善經商環境前十的有汶萊(連續兩年)、泰國、馬拉威、科索沃、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尚比亞、奈及利亞、吉布地、和薩爾瓦多。改善經商環境前十的國家首次包括所有收入水準和規模的經濟體系,其中一半是首次進入該排名: 薩爾瓦多、印度、馬拉威、奈及利亞和泰國。 雖然今年經商環境友好的經濟體相對多樣化,但前20名的經濟體有一些共同特點。前20名中有14個是經合組織的高收入經濟體;三個來自歐洲和中亞,三個來自東亞和太平洋。前20名中有18個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
前五名有紐西蘭,新加坡,丹麥,韓國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是名單上唯一的中上等收入經濟體,而格魯吉亞是唯一的中低收入經濟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低收入經濟體躋身前20名。但是,富裕並不能保證在做生意的輕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許多高收入經濟體仍有進步空間。
在排名前20的經濟體中,格魯吉亞排名9。自2003年發佈經商環境以來,格魯吉亞實施了最多的商業監管改革,共有47項。馬其頓共有41項,是前20名中改革第二多的經濟體。同期,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積極改革了商業監管環境,分別進行了28項和31項改革。除其他改革外,立陶宛已對其公司註冊程式進行了6項改革,對破產程式進行了5次改革,對其稅收制度進行了4項改革。
許多其它排名較高的經濟體都遵循這種持續改革模式,表明努力進行全面改革可以帶動經濟體的監管和商業環境的大幅度改善。前20大經濟體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具有較高的勞動力參與率和較低的收入差距水準。事實上,前20個經濟體的基尼係數平均值為0.3 (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
哪些經濟體在2018經商環境中改善最多?
2018經商環境報告基於10個衡量指標,抓取264項商業監管改革。像往年一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改革數量最多(共83項),其次是東亞和太平洋(45項),歐洲和中亞(44項)。改革經濟體份額最高的地區分別是歐洲和中亞(79%),南亞(75%)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79%),而經合組織高收入群體占46% 。在2016/17年度,開展業務和獲得信貸記錄的指標在改革中數量最高(38項)。
緊隨其後的是跨境交易指標,共有33項改革。經商環境中最少改革的領域仍然是法律指標,例如解決破產(13項)和執行合同(20項)。法律改革通常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它們需要長期的政治承諾,大量的資源和多個監管機構和規則制定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
事實上,高收入、東亞和太平洋經濟體的改革議程似乎是由納稅指標設定的監管變化所主導的(圖1.3)。中低收入經濟體平均改革1.9項,低收入經濟體排名第二,1.3項改革。不出所料,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改革計數是最低的。在經商環境指標表現最好的10個經濟體中,有3個來自南非洲,2個來自東亞和太平洋,2個來自歐洲和中亞,一個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一個來自中東北非地區,一個來自南亞。 最近的研究表明,政府在經濟發生財政危機時更有可能改革商業監管。對於解決破產的規定尤其如此,2008/09金融危機後,2010、2011、2012幾年間改革活動出現了高峰。原因是這些改革需要時間才能在經商環境中實現(圖1.4)。 但是,在公債較低時,財政危機對改革強度的影響不大。當財政危機暫時可以通過增加借款來解決時,改革的需要就不那麼緊迫了。相比之下,“蜜月”改革理論的證據較少。一般來說,政治變革與更多的改革無關,除非政治變化發生在財政危機之後。事實上,經濟往往要改革,而不是什麼時候可以改革。
以下為排名:
今年是第十五次經商環境報告。自2003年專案啟動以來,全球商業監管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世界各國政府已經接受並促使了資訊技術的進步,以減少官僚主義的障礙,增加透明度。
報告注意到,自從開始監測世界各地中小企業經營情況,現已經進行了3,188項商業改革。 15年來186個經濟體進行了3200項改革
"當商業企業獲得蓬勃發展時,創造就業是國家和社區可以取得的轉型成果之一。公平、高效和透明的規則,改善治理和應對腐敗,提高經商環境." 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克裡斯塔琳娜·喬治亞(Kristalina Georgieva)說。
發展中國家進行了206項改革,占改革總量的78%,撒哈拉以南非採取了83項改革,連續兩年創下了該地區的紀錄,南亞進行了20項改革。大量改革主要集中在改善獲得信貸和登記新業務,各改革38項,促進跨境貿易的改革有33項。
紐西蘭、新加坡和丹麥在年度經商環境排名方面位列前三,其次是韓國、香港、美國、英國、挪威、格魯吉亞、和瑞典。
根據改革的情況,今年改善經商環境前十的有汶萊(連續兩年)、泰國、馬拉威、科索沃、印度、烏茲別克斯坦、尚比亞、奈及利亞、吉布地、和薩爾瓦多。改善經商環境前十的國家首次包括所有收入水準和規模的經濟體系,其中一半是首次進入該排名: 薩爾瓦多、印度、馬拉威、奈及利亞和泰國。 雖然今年經商環境友好的經濟體相對多樣化,但前20名的經濟體有一些共同特點。前20名中有14個是經合組織的高收入經濟體;三個來自歐洲和中亞,三個來自東亞和太平洋。前20名中有18個被列為高收入經濟體。
前五名有紐西蘭,新加坡,丹麥,韓國和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是名單上唯一的中上等收入經濟體,而格魯吉亞是唯一的中低收入經濟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低收入經濟體躋身前20名。但是,富裕並不能保證在做生意的輕鬆方面處於領先地位,許多高收入經濟體仍有進步空間。
在排名前20的經濟體中,格魯吉亞排名9。自2003年發佈經商環境以來,格魯吉亞實施了最多的商業監管改革,共有47項。馬其頓共有41項,是前20名中改革第二多的經濟體。同期,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也積極改革了商業監管環境,分別進行了28項和31項改革。除其他改革外,立陶宛已對其公司註冊程式進行了6項改革,對破產程式進行了5次改革,對其稅收制度進行了4項改革。
許多其它排名較高的經濟體都遵循這種持續改革模式,表明努力進行全面改革可以帶動經濟體的監管和商業環境的大幅度改善。前20大經濟體的另一個特點是,他們具有較高的勞動力參與率和較低的收入差距水準。事實上,前20個經濟體的基尼係數平均值為0.3 (0表示完全平等,1表示完全不平等)。
哪些經濟體在2018經商環境中改善最多?
2018經商環境報告基於10個衡量指標,抓取264項商業監管改革。像往年一樣,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改革數量最多(共83項),其次是東亞和太平洋(45項),歐洲和中亞(44項)。改革經濟體份額最高的地區分別是歐洲和中亞(79%),南亞(75%)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79%),而經合組織高收入群體占46% 。在2016/17年度,開展業務和獲得信貸記錄的指標在改革中數量最高(38項)。
緊隨其後的是跨境交易指標,共有33項改革。經商環境中最少改革的領域仍然是法律指標,例如解決破產(13項)和執行合同(20項)。法律改革通常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它們需要長期的政治承諾,大量的資源和多個監管機構和規則制定機構之間的密切合作。
事實上,高收入、東亞和太平洋經濟體的改革議程似乎是由納稅指標設定的監管變化所主導的(圖1.3)。中低收入經濟體平均改革1.9項,低收入經濟體排名第二,1.3項改革。不出所料,高收入經濟體的平均改革計數是最低的。在經商環境指標表現最好的10個經濟體中,有3個來自南非洲,2個來自東亞和太平洋,2個來自歐洲和中亞,一個來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一個來自中東北非地區,一個來自南亞。 最近的研究表明,政府在經濟發生財政危機時更有可能改革商業監管。對於解決破產的規定尤其如此,2008/09金融危機後,2010、2011、2012幾年間改革活動出現了高峰。原因是這些改革需要時間才能在經商環境中實現(圖1.4)。 但是,在公債較低時,財政危機對改革強度的影響不大。當財政危機暫時可以通過增加借款來解決時,改革的需要就不那麼緊迫了。相比之下,“蜜月”改革理論的證據較少。一般來說,政治變革與更多的改革無關,除非政治變化發生在財政危機之後。事實上,經濟往往要改革,而不是什麼時候可以改革。
以下為排名:
相關內容: